close

書名: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?:停止內疚、恐懼,別再製造藉口,過你想過的生活

作者:偉恩.戴爾

譯者:林麗冠

臺北:如果出版社,2016年

 

大意

全書分為十二章,前十一章介紹一般人常會有的「誤區」(Erroneous Zones),像是內疚、憂慮、拖延、怒氣……等,每章專注在一個上,分析這些「誤區」的成因、心理狀態,並舉出實例,再提供克服的方法;最後一章描述擺脫所有「誤區」的人的樣子,他們看待事情的方式、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,以及腦中的想法。

舉例來說,在第九章「不要拖延—馬上去做」,文章首先指出拖延者的心理常常想著「我希望事情獲得解決」、「但願事情好轉」等,用這種逃避的說詞,可以不用下定決心立刻做事情。接著,列出幾項拖延的心理想法:「決定明天或下週開始節食。拖延比開始做容易。」、「把想睡覺或疲倦當作拖延的理由」、「不做事就可以避免成功」……等。最後,再指出如何排除拖延的行為,如「下定決心,一次只好好活五分鐘,不要想長期的工作。」、「把自己想成是非常重要的人,不能因為要做的事還沒做而生活在焦慮中」。

書中也指出一般人可能會有的想法或行為,像是不夠愛自己、過於的注重過去經歷、追求公平、過於依賴……等,作者分析造成這些因素的原因,假設多種可能的狀況、實例,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,其中,「停滯不前」是這些「誤區」造成最大的傷害,這些負面的想法與行為並非要完全避免,要避免的是,進入負面情緒後,佇足不前,停留在過去的經驗中;相反的,若是能夠正視這些不好的情緒,找出原因並改進,那麼也不須要過於擔心。

 

心得

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而且精簡,在一本書中要為讀者介紹並解決10多項的心理「誤區」相當的不容易,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。書中並沒有什麼艱澀的專有名詞,唯一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「誤區」,而這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。

作者把篇幅放在分析這些心理狀態以及提供解決方式,採用心理輔導的口吻書寫,就好像有人面對面跟你說話一樣,在閱讀時,就像和一位心理輔導師面談一樣。

在內容上,書中的舉例不多且簡短,許多書會用很多的文字描寫一個人的故事,分析這個人的心理,再根據個案給予建議;這本書往往直接開門見山的指出可能的偏差想法與行為,並直接給予解決方式,而這些方式往往都是轉念就可以做到的,不需要長時間、漫無目的的嘗試。

更重要的是,書中旳一些觀念相當發人深省,例如:

  才能的確要靠時間累積,而非某種天生的特質,從標準化成就測驗(SAT)的年級常模中,……某個年級的優秀學生能夠達到的分數,高一個年級的大多數學生都可以達到。……所謂「智力不足」或甚至「智障」,通常是指那些更慢達到徹底精熟某項技能的人。(第2章  從愛自己開始)

這也就是說,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,所有學生都能精通該學科」。回想自己的求學經驗,的確,很多當下覺得很難的內容、題目,等到進入新的單元後,就發現好像沒那麼難了。每個人都會不斷地成長,只要時間夠,我們都能學習任何知識、技能。也許我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,但只要我花時間努力,就一定能夠達到同樣的水平。而考大學時如果沒有進入想要的科系,並不代表自己比較差、不適合唸那科,只是自己學習的時間比較長,或是沒有足夠的機會學習,只要有了時間與努力,一定可以達到目標。

又如,我們常聽到鼓勵離開舒適圈、不要僵化,作者舉了實例點醒大家:

  我有位同事教一班專為老師開設的研究課程,這些老師從事教職至少三十年,我同事常常問這班老資格的人:「你們是真的教了三十年書,還是教了一年的三十倍呢?」

時間不會讓人成長,成長是要透過努力學習、經歷,有些人用同樣的方式過生活,完全沒有改變,每天不斷重複,只是活了一天的一萬倍,而不是活了一萬天。如果每天都過著相同的日子,那麼永遠不會成長。

閱讀這本書的收獲很大,內容淺顯易懂,卻發人深省,讀到許多地方都會停下來想想自己的過去,作者一方面剖析人心的黑暗面,同時也給予方法,讓我們不要停滯不前,試著離開誤區,成為更好的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