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電影名稱:和山姆上學去(Including Samuel)

上映時間:2012

 

大意

《和山姆上學去》是一部紀錄片,記錄特殊教育者在求學時的歷程與困難,還有家庭扮演的角色。雖然片名只有山姆,但片中的主角共有4位分別為山姆、凱斯‧瓊斯、愛蓮娜‧瑪菲 、艾蜜莉‧賀芙 。

這幾位主角都是特殊教育的學生,他們在上學時遭遇到許多困難,片中還原他們平日上課的情形,可以看到他們在學校和一般同學的互動;同時影片也可聽見這些主角的看法,他們對於自己的不便、同學的反應、周遭環境等發表評論;此外,也訪問主角身邊的同學,可以了解他們平日相處的情形。

這部紀錄片是由其中山姆的父親拍攝。山姆的父母有兩小孩,當他們生下第二個孩子山姆時,發覺他的發展和哥哥不太一樣,甚至有些異於常人,檢查過後發現山姆患有腦性麻痺。父母從一開始不能接受,到後來全心全意地照顧他,養育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困難。

當山姆上學後(八歲),開始試著融入學校生活,雖然雙腳無法走路,須靠輪椅才能行動,但他沒有上特殊學校,而是進入一般小學,和一般的小學生一起上學(融合教育)。山姆的父親便以記錄片的形式,拍下山姆在學校的日常,如實反映出特殊教育者在上學時的情形。

山姆在學校的期間,不能再依靠父母、哥哥的照料,因此老師和同學的角色相當重要,透過影片可以看到山姆和其他同學互動的情形。

除了山姆之外,片中也介紹和山姆一樣曾經接受「融合教育」者,如凱斯‧瓊斯,同樣得到腦性麻痺,幼時和山姆念同一間小學,今已成年,在片中回想自己在學校的經驗,並發表對於殘疾人士上學的看法。又如愛蓮娜‧瑪菲、艾蜜莉‧賀芙,為精神分裂患者,皆就讀於高中,同為特殊教育的學生,也接受融合教育。影片記錄他們日常上學的情形、與一般同學相處的狀況。

 

心得

這部影片記錄特殊教育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形,將焦點放在融合教育的實際情形,同時也帶出特殊教育學生自身、家庭面對現實的應對方式。

首先是融合教育,這在臺灣似乎相當少見,大部分的班級同學程度都差不多,不會把特殊教育的學生和一般生放在同一個班上。對特殊學生來說,待在特殊學校雖然能有較完善的照顧,但對於之後的發展卻相當困難。若是他們在求學階段都待在封閉的環境,出社會後很難適應一般人的生活。而融合教育則是可以讓他們提早接觸外在環境,並且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,進度相同,不致於與社會脫離。

然而,融合教育必然會遭遇許多困難。這個片中的背景是美國,他們有較健全的制度,配合學校提供完善的設施,在實行融合教育的過程阻力較小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態,在臺灣,若是要將一個特殊生放在普通班,第一個反對的可能是家長,「這樣會不會影響到我的小孩的學習?」、「如果有什麼特殊狀況,會不會影響到我的小孩?」,家長的反對是融合教育的一大阻力。其次是老師,當老師知道班上要來一個特殊生,可能會說「這樣我要怎麼教書?為了他影響全班的進度怎麼辦?我又沒有特殊教育的經驗,沒有能力照顧他!」。而學校行政也可能會排斥特殊生進到自己學校,因為行政的困擾、硬體設施的不足等因素,拒絕特殊生。就算特殊生最後能夠進到一個普通班,也可能受到同學的特殊對待而無法適應。以上總總的困難,使得臺灣要推動融合教育顯得相當不利。

幸運的是,目前的法規已經明確指出,一個班級的老師不能拒絕特殊生到班上學習,特殊生有權利在普通班上課,學校、老師都不能拒之於門外。因此重要的是老師、同學心態的調整。不能為了班級成績、管理方便就排斥特殊生。許多特殊生只是某一方面受到限制,他們其他的發展能力和一般人相同,甚至高於常人。

看了影片之後,對於和特殊教育學生的相處有更進一步認知,我們不應該拒之於千里之外,避之惟恐不及,也不用過於保護,凡事都不讓他們做。他們只是某一方面較不便利,在其他方面還是和一般人一樣,在上課時,他們能夠發言、參與討論,下課時,他們可以一起聊天、玩耍,並不因此而失去學習與交朋友的機會。

在融合教育方面,臺灣目前還有許多的發展空間,透過影片,認識特殊教育學生的生活情形與需求,也看到了臺灣環境的不足之處。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立刻給予特教生友善的空間,但就我所知,已經有不少人投入致力於這個領域,努力提供特教生更好的學習環境。所有的特教生成年後都要進入社會,與其排斥他們,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負擔,不如從小接受他們,給予他們機會,讓他們也能夠有和一般人一起學習,未來回饋社會。傳統觀念以學業成績為重,放棄這些特殊生,新的觀念不再這麼想,10年、20年後,這些舊觀念的人都會漸漸退下,取而代之的是一群觀念健全的老師、行政,將能一步一步地營造越來越善的環境。作為一個接觸關心教育者,衷心期待臺灣的大環境能夠早日達到這樣的境界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