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英文中,important這個詞相當重要,基礎的英文中就已經學到。
大多數人都會直接把important唸成[ ɪm'pɔrtənt ],這樣的發音相當正確,非常的標準。
但是美國人平常說話時卻不這麼的「標準」,而是採用另一種唸法。
查字典時,important的唸法標示為[ ɪm'pɔrtənt ],中間的"t"發[t](ㄊ)的音。
但在一般談話時,中間的"t"常常不會完全發出來,而是會變成一個「喉塞音」。
以音標表示,會唸作[ ɪm'pɔrʔənt ],中間的"t",變成了"ʔ"(少了一點的問號),也就是「喉塞音」。
「喉塞音」存在於許多語言中,特色之一是聲音聽起來很短促,像突然斷掉一樣。
「喉塞音」的另一個特色是語音不能拉長,因此「喉塞音」結尾的字都無法拉長來唸,只能短短的出現。
在閩南語中有大量的「喉塞音」出現,例如「鴨」、「藥」、「石」......等。
回到important這個詞上,原本中間的"t"是第三個音節的開頭,變成「喉塞音」後,成為了第二音節的尾端。
比較兩種不同的唸法:
「標準」的唸法:[ ɪm'pɔrtənt ] (1)ɪm (2)pɔr (3)tənt
在談話中的唸法:[ ɪm'pɔrʔənt ] (1)ɪm (2)pɔrʔ (3)ənt
可以看到第(2)、(3)音節的發音不同。
在(2)中,談話中的唸法為[ pɔrʔ ],以「喉塞音」結尾,發音尾端會感受到喉嚨緊緊的,有一股氣憋著的感覺。
在(3)中,談話中的唸法為[ ənt ],沒有"t"開頭,直接唸出母音。
這裡舉幾個important的發音:
howjsay.com分別唸出三個important的發音
Merriam-Webster唸important時就沒有發[ t ]
Dictionary.com的唸法也相同
上面提到把important唸成[ ɪm'pɔrtənt ]的發音非常的「標準」,那為什麼我們要大費周張地學習另一個「不標準」的唸法?
實際上,一般人在談話時,很少會用很「標準」的發音,反而是用比較簡省的方式發音。
這點在中文也是一樣,我們很少會發很清楚的捲舌音,像是「老師」,在臺灣很常聽到「老ㄙ」。
如果我們聽到有人很誇張地用捲舌音說出「老ㄕ」,除非是很正式的場合,不能可能會被別人覺得有一點做作,或是在刻意模仿。
同樣的,如果在一般的談話中,用很「標準」的發音說出[ ɪm'pɔrtənt ],聽到的人也會覺得有些突兀。
因此,在一般的場合中,可以直接說有「喉塞音」的[ ɪm'pɔrʔənt ],會比較道地。
當然,兩者的意思沒有差別,也不致於引起誤會,用很「標準」的發音也無不可。
補充:
1. 英文中的"t"除了變成「喉塞音」外,有時還會變成tap[ ɾ ],如water、latter。
2. 本文中的「標準」,用專門術語表示則為"citation form",而「一般談話」則是"speech form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