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到「紅色」,一般人都會毫無疑問地選這樣的「紅」作為代表吧。
但是中文的顏色詞並非一成不變,以前用「紅」這個詞,並非是這個「紅」。
今天要介紹中文「紅」這個詞的演變。
在先秦時期,只要提到「紅」,就是指「粉紅色」,也就是這個顏色:「粉紅」。
《論語》提到:「 紅紫不以為褻服 」。
其中,「紅」為「南方間色」,即為「粉紅色」。
從《說文解字》中也可以得證:「紅,帛赤白色也。」
用現在的說法就是「在紅色中參入白色」,也就是「粉紅色」。
漢代開始,「紅」不再是純粹的「粉紅色」,而漸漸轉變成「較淡的紅色」。
例如,《漢書》提到:「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。」
「紅腐」的「紅」當然不會是「粉紅色」,但也不是現今的「紅色」,應為「較淡的紅色」。
到了唐代,「紅」所指的顏色才是和今天一樣,是「紅色」。
例如,白居易〈長恨歌〉:「西宮南內多秋草,落葉滿階紅不掃。」
這裡的「紅」代指花,已經有現在「紅色」的意思。
然而,既然在先秦時期,「紅」指「粉紅色」,如果要表示「紅色」要用哪個詞呢?
答案就在剛才《說文解字》中:「紅,帛赤白色也。」
先秦時的「紅色」會用「赤」來表示。
除了「赤」與「紅」以外,還有不同的紅色系,由淺到深為:
縓→赬→纁→朱→赤→絳
「絳」為深紅色,「赤」為現在的紅色。
「朱」是比現在的紅色要再淡一點的顏色,「纁」、「赬」、「縓」則越來越淡,為淺紅色。
而「紅」這個詞,也是粉紅色,但在先秦時期較少使用。
到了唐以後,「纁」、「赬」、「縓」這幾個詞都很少使用,
「紅」出現的頻率增加,意思也從粉紅色慢慢變成紅色。
由此可知,中文顏色詞的語義也會隨著時代發生變化。
古代用好幾個詞來指稱紅色系,現今常用的只有紅、粉紅、淺紅等。
不但詞彙的數量不相等,同一個詞所指也不同。
可見語言會因應時代需求而演變。
除了「紅」的詞義產生演變,「藍」也曾經發生變化,古代的「藍」,並非今日所謂的「藍色」。
我們下次再來看看「藍」的演化考。